受骗者是如何成为抓骗者的发生在宁波的这个新版“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们:多行不义必自毙。但办案检察官提醒:遇到这类事,还是应该先报警。本报记者 汪嘉林 通讯员 袁晴 卢佳丽
都说守株待兔难,可安徽人陈某却凭着毅力成功“待”到并逮到了“兔子”——骗走他大半年打工收入的谭某、黄某和孔某。 近日,谭某等3人因涉嫌诈骗罪被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一时不慎被骗打工积蓄 今年6月7日清晨6点左右,40多岁的陈某背着行李,怀揣着打工大半年挣的7300元钱,站在宁波鄞县大道某车站等车。 几天前,陈某收到一封家信,信中说他的父亲病危,家里人希望他能尽快回家。收到信后,陈某立刻向所在单位说明情况,辞去了工作,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安徽老家好好照顾父亲。 归心似箭的陈某焦急地等着车。就在这时,车站里来了个年轻人(谭某),看上去也是一副焦急不安的样子。谭某主动和陈某搭讪,说自己也是来等车的,接着又是说打工经历,又是说老家变化。陈某也越聊越起劲,无意间将自己带钱回老家给父亲看病的消息透露给了对方。 这时,黄某走过他们身边,“不小心”将一只皮夹掉在了地上,并假装不知道继续朝前走。谭某“眼疾手快”,立即上前把皮夹捡了起来,翻开一看,百元大钞映入眼帘。 陈某见状心动了,问道:“这里面有很多钱吧?” “应该是的,你不要说出去,我们找个地方把钱分了。”谭某顺势回答。 于是,谭某悄悄给在不远处等候的孔某发了个信号,示意他开车过来。见者有份,随后谭某和陈某上了孔某的车准备“分钱”。在车上,谭某以“换钱包”的方式成功骗得陈某的7300元现金及一部诺基亚手机。
守株待兔终逮住骗子 刚刚还觉得自己大赚了一笔,可下车不久陈某便越想越觉得玄:“世上怎会有这么巧的事情,正当自己最需要钱的时候就有人丢了钱包。”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陈某急急翻开换来的钱包一看,“百元大钞”竟是一叠废报纸。 “上当了!”陈某一下子清醒过来。“这3个人是一伙的,根本不是来等车的,他们就是职业骗子。” 老家回不去了,父亲的病也只能暂时拖着。可是,陈某没有选择报警,伤心之余的他作出一个决定:一定要找到这伙骗子。 于是,之后的每一天清晨,陈某都背着一个大包出现在同一个车站附近。他想,既然他们成功得手了,说不定还会继续找其他的“猎物”。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陈某被骗一个月后的一天,再次有人热情地和他搭讪。陈某一看,此人正是谭某——只是一个月过去了,谭某已经忘了陈某就是他曾经的“猎物”。 陈某当即抓住谭某,将他扭送至公安机关。随后,另两名骗子也相继落网。
再次提醒不会掉馅饼 据几名犯罪嫌疑人交代,他们专找背着大包要回老家的外地人下手,各有分工——
一人“掉”钱,一人捡到钱并让外地人看到,一人开车而至,再顺理成章地提出分钱,从而骗得外地人的钱。
“碰到此类‘好心人’前来搭讪,切记多长个心眼,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钱。”办案检察官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此类案件又有增多趋势,很多心怀叵测之徒就是瞄准了某些外来务工人员因为经济拮据而贪小便宜的心理。 办案检察官说,这些案件大都发生在清晨或晚上人烟稀少的时候,而地点往往集中在车站附近,万一遇到此类案件,受害人还是应该选择报警。“陈某算是比较幸运的,靠着毅力和智慧将骗钱者扭送到了公安机关。”办案检察官说,即使这样,案件的发生还是延误了陈某回家的时间,甚至也可能因为钱未及时送到而延误了其父的治疗。“如果当时就有足够的警惕心,那么这一切可能也就不会发生了。”
|